阅读历史 |

473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4 / 6)

加入书签

改革开放后国家飞速发展的不光是经济,是各行各业!

远海捕捞业马上就要踏上华夏五千年历史的舞台了,它们要上线了。

从九十年代开始,国内市场供应的鱼主要靠远洋捕捞和人工养殖。

周大圆受困于眼界,他不可能知道未来国家发展有多快、变化有多大。

工业化的中国正式在全球服上线了。

这事王忆没法说,他把客观条件强调了出来:“带鱼真的不好养殖,它们生活在深水区呀,这怎么养殖?”

周大圆说道:“减水压式驯化养殖。”

“王老师你是大学生,学过达尔文同志的进化论吧?”

王忆点头。

“那高卢生物学家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呢?”周大圆接着问。

王忆说道:“也了解。”

听到他都懂,周大圆来劲了。

他从兜里掏出一块船形白色硬鞘——这是乌贼的海螵蛸,就是它身体里中间的那块大骨头,是一味中药,也可以当作粉笔。

刚建国时期,国家确实一穷二白,外岛的学校便曾经用海螵蛸当粉笔来写字。

一直到现在外岛的孩子要在地上画棋格子玩游戏还是用这东西,王忆最早去王祥赖家里找王东竹,看到过王东竹在石头上写字,便是用海螵蛸当粉笔。

他在地上写下‘用进废退’四个字,以此展开进行讲解。

这理论很简单。

就是培训带鱼从深水区往浅水区进行更迭换代,带鱼可以在二三十米深的水域生存,那么就可以对它们进行一代代的淘汰筛选,逐步让它们适应在浅水区生活。

实际上根据王忆所知,22年代的国家渔业已经实现带鱼的人工养殖技术突破了。

不过成本太高,海洋野生带鱼资源还足够多,不值得进行人工养殖,所以技术一直处于实验阶段,没有进行推广。

周大圆现在自己研究带鱼人工养殖技术有些可笑,但他的未雨绸缪不可笑。

在22年代为什么要研究带鱼人工养殖呢?因为国家的远洋捕捞技术和规模已经足够强大了,带鱼捕捞量还是出现了下滑。

如2016年时年捕量为110万吨,但17年时就回落至101.2万吨,18年时为近10年来首次跌落百万吨大关,为93.9万吨。

而到了19年时,年捕量又回落至91.6万吨……

以往带鱼捕捞量下降的时候,国家会安排更多、更大、更先进的捕捞船去更远的海洋。

现在不行了。

他们可以去的海域已经都去过了,所以国家搞带鱼人工养殖也是出于一个未雨绸缪的想法。

周大圆想要实现带鱼人工养殖技术的突破不是为了自己,他还真是为了国家!

他想给国家的农林牧渔业发展做贡献。

王忆却知道这个年代国家不需要他的贡献。

他正琢磨着怎么劝说周大圆,周大圆这边已经说嗨了:

“现在带鱼产量越来越低,昨天我去拜访了周专家、周松岭专家。”

“周专家跟我说,他们今年给捕捞的带鱼做了调研,发现捕捞的个头明显减小了,单条重量普遍没有一斤。”

“可是它们已经达到了性成熟,提前进入了性成熟可以产卵了!”

“你得注意!”

他严肃起来:

“根据我的研究还有对专业资料的考察发现,带鱼的产卵期延长且卵径小,这就意味着带鱼这个物种正在发生转变,接下来产量会逐步减少!”

“如果不搞人工养殖技术,接下来带鱼幼龄化、小型化的程度还会加剧,最终就是会陷入大小黄鱼的困境!”

王忆开始正视周大圆。

他承认这个人有点东西,或许不多,但确实是有真东西的。

周大圆很享受他的目光。

王忆之前是怜悯他、同情他,现在有点佩服他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周大圆很擅长观察人的眼神和表情,因为他日子过的艰难,必须得仰人鼻息吃饭。

再者他也得罪不起人,所以平日里得仔细观察人家的眼神和表情来看碟下菜。

王忆改变的态度让他很满意、很得意。

他的语气越发激昂起来:“王老师你肯定知道,带鱼通常生活在60到100米的海域,它们对水压有一定要求。”

“现在是不是不能养殖?不是,能养殖,只是对设备设施的成本要求太高,沿海有部分城市的水族馆等具备这一条件。”

“然而水压还不是带鱼养殖的唯一难点,咱们都知道,这带鱼的体表缺少保护身体的硬鳞片,很容易被刮伤、擦伤,养殖成活率不高。”

“更令人头疼的是带鱼生性凶猛,缺少食物时同类之间会相互残杀,严重影响成活率,这些都给带鱼养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王忆说道:“对,你说的对,那你知道这些难题你还想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