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重回七七种田养娃 第168(2 / 2)

加入书签

候就验不上,好好的货卖不上价钱。

“哎呀,那可怎么办?”打瓣子,大家都知道咋回事儿。

以前参地产量低,偶尔出来几棵大的蒸熟了,就犯这个毛病。

但以前少啊,混在一起也就那么回事儿谁也不在乎。

如今产量这么高,大的那么多,要是全都蒸打瓣子,那就太可惜了。

“用布条,一指宽的布条,把棒槌主体结结实实缠住,然后上锅蒸。

蒸熟凉透了,再把布条解开晾晒,就不容易打瓣子了。”

这一招,前世他家大闺女想出来的。

那时候棒槌产量高,为了防止棒槌打瓣子,许金萍就想办法往棒槌上缠布条,紧紧捆住,果然不打瓣子了。

就是费事,太费工夫,但是没辙啊,为了多卖钱,费功夫也得这么弄。

“布条缠?那得多少布条,多少人啊?能忙的开么?”旁边的人问。

“那能怎么办?挨家挨户找呗,旧衣服旧被单啥都行,只要别掉色就可以。

发动全队的男女老少去干活,也得把这活抢出来。”

许世彦一摊手,想要挣钱,就得付出时间和精力。

又想多挣钱,又不想费事,天底下没那么好的事情。

于守广一听有道理,想挣钱还怕什么麻烦啊?于是立即在大喇叭里面喊。

号召各家各户奉献旧衣服旧被单,出工出力,到加工厂干活。

不论男女老少,只要干活好,工分肯定不少。

这下,倒是真喊来了不少人。

大家伙儿都拿着自家穿旧的衣裳,或者是中间都蹬破了的被单,按照许世彦的要求,撕成一指宽的布条。

然后用布条把那些三四两沉的棒槌,尽量结结实实捆起来,再装上笼屉蒸熟。

一锅参蒸熟抬出来,放到一旁凉透,然后一边解开布条,一边往叉子上摆。

还别说,这一招果然好使,真就没有打瓣子的了。

“小许啊,你可真行,得亏咱大队有你,你说自打你搬过来,咱大家伙儿跟着沾了多少光儿?

小伙子好好干,叔看好你。

可惜现在没有工农兵大学生了,不然叔非得推荐你去农大读两年书不可,屈才了啊。”

于守广一边鼓励许世彦,一边感慨着。

“叔,我倒是想去念书呢,可惜没赶上好时候不是?

现在都恢复高考了,我这点儿墨水早都就饭吃了,我考不上啊。”许世彦惋惜。

其实,他倒是很想去学习学习,主要学畜牧养殖、兽医一类。

以后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疫病防治这一块儿更得严格才行。

这些他还是外行,要是有机会,最好找个地方学习一下。

其实要学习的东西挺多,不光是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药材活性成分提取等等,许世彦都挺想学的。

抚松地区虽然盛产人参,但一直都是原材料出口状态。

这个说实话,真的就等于是被外人卡着脖子,价格完全由国外收购商来制定。

这几年依旧是统购统销,而且产量不高,还看不出什么来。

等着过几年,承包到户后各家的人参发展起来,再加上各个企业办参场也都纷纷冒头。

人参种植行业进入野蛮生长期,而市场调控不及时,造成参农互相压价。

到最后只能是国外客户赚了便宜,参农赔死。

以前吧,许世彦没多大野心,就想着发展点儿自家的参地,栽上几百上千丈棒槌。

利用上辈子的经验,避开一些坑,过自己美滋滋小日子就行。

可是这几年发生的事,尤其是这个参业用肥的推广,给许世彦提了个醒儿。

没有相应措施,可能人参价格暴跌,会比上辈子提前。

如果只是二大队,或者说东岗公社掌握参地用肥技术,即便增产,对于整体大局影响不会很大。

可现在是整个儿县里开始推广,三年后,产量会增加到多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