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9(3 / 3)

加入书签

话也有些分量。

“陛下,臣感念陛下恩德赏识,本应领受,但臣亦有言语,由衷而发,不得不倾于圣听。”

“但讲无妨。”皇帝也略正颜色道。

“臣曾蒙圣恩,得以入弘文馆仰观实录多年,故而知晓我朝历代均以东宫之位充作吏部与中京府尹二任,太祖与太宗之太子皆是如此。中京府尹由苏大人执掌多年,心尽力责,自当无迁,可既然吏部之位虚悬多年,而太子殿下这些年初涉朝政也早有历练,为何陛下不使得太子殿下到任?”

皇帝望着卓思衡,似乎是在斟酌其话语,许久后他微微一笑,轻声道:“云山,你从前除非朕问,否则半字不言东宫相关,今日又为何主动提及?”

在说出前言时便知有此一问的卓思衡回答得十分坦荡,但很神奇的是,他的语调总是那么温和,明明是朝野最尖锐的话题,从他口中说出,也仿佛只是日常问安般春风和煦:“陛下,臣这近一年多奔走于乡野,查调乡学与百姓普慧,陛下可知,最寻常的农野田牧之家如何教导子嗣?大约家中子女十岁至十二岁,便要事涉农桑,学而担家中之责,家中再溺爱的幼子稚女,也多在七八岁时要习得些家务粗事,好教爹娘耕种农忙时得以少劳。敢问陛下,太子如今何岁?太子所习如何?太子所掌可与起年龄与身份匹配?可有担起东宫之责?臣并非责怪陛下,各家各有不同,天底下也并非家家子女都遵照若此,但若非此行,臣亦不知,天家长序却还不比治下百姓更先忧后劳,为长远计。”

卓思衡想得非常简单,皇帝早就打算让他入主吏部,今日的谈话并不意外,可问题来了,本朝从来都是太子坐镇吏部或者中京府,如今苏谷梁苏大人依旧在其原位,吏部原本空出的位置,好多人都以为是皇帝为太子成长起来后特意预留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早就预约此职务。要是自己打出差回来就担任这个职务,除了年龄年轻,资历却也还够,可太子的面子要怎么周全?

皇帝不为太子考虑的事情,卓思衡必须考虑。

其实在卓思衡看来,皇帝并非无心之人,他对太子近些年的种种用心,虽是迟来,也能看出确实有委以重任的打算,可单纯的意向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太子需要在继承大位之前就真正参与到政权核心的运作当中,这才是最好的学习。

自己今后如果真的入主吏部,怕是再难有机会和皇帝陈言太子的事,不如此时皇帝先行明言,他也将话朝台面上讲开了,毕竟有些话,皇帝主动问和自己主动提是两回事,前者是皇帝想听,后者……还是多给他的太子弟弟留些余裕吧……

皇帝认真听罢,许久未曾言语,低下头去的时候,在皇帝便冠的一侧,卓思衡见到许多仓皇的白发,皇帝比卓思衡大十岁左右,此时不看面容,却仿佛已是老去多年。卓思衡深知皇帝心性外宽内紧,心思深沉,朝中诸事先过心去,不管多琐碎都要思虑一二,本就因为当年遇刺后疲敝不堪的残病折磨,身体已是大不如前,再像往常那样凡事过心,迟早也要给自己折磨死。

虽然对卓思衡诸多猜忌,但平心而论,皇帝对谁都是这样……反而对自己还多点关照和收拢之意,出于这些恩惠,卓思衡在深思后,还是开口道:“陛下,智者千虑或有一失。多年陈疴哪能一朝痊愈,便是太祖太宗还朝于世,今日之势也与他日不同,未必二位先祖就能胜陛下于当世一筹。可如果陛下事事劳心忧思,作为之心难敌琐碎之烦,励精图治之举,还需钢刃落案,集百力于一处。”

这是卓思衡真意所思,与其说劝谏,不如说是掏心掏肺的实言,平心而论,皇帝并非昏庸暗聩之人,否则当下四海也不会承平日久,只是王朝到了中期,诸多积弊,凭他一人之力又能如何全了?还是先好好活着再想其他。

皇帝听过后缓缓抬头,似乎方才强打起的精神已慢慢逸散,一双略显疲惫的眼睛朝卓思衡看过来,内里无有猜疑,唯有无奈。

“朕何尝不知,亘古盛世,难有一帝独木而支……朕只是很不甘心。”

如果是太子说这话,卓思衡可以拍拍他的头,温柔说孩子你已经很努力了,可是话是皇帝说的,他只能曲线救国为缓和此时氛围而故作叹气道:“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果然皇帝听罢诧异抬头,继而一笑道:“云山果然是成亲之人,从前与朕文说旁征博引,都是经史子集,如今倒拿得出陶潜绮丽幽艳的《闲情赋》字句来安慰人,不知平常是不是拿这些缀华柔糜之词来安哄佳人?”

气氛由愁闷略回转些许,卓思衡抓住机会,自嘲般笑道:“何止陛下哀叹时光须臾不等人,臣也已入而立,思及家人与春秋,多有感伤之语,但正是因为春秋流易不经人心,而家人俱在尚需吾覆,才更要提气从心,将思虑用在良处。”

婉转的衷告即便不是出于忠心,也至少带着足够的安慰,大概在这期间,无人对皇帝说过这些话语,他听过后深有感触,摇头轻笑之际,目有融光,只道:“云山,你能回来,真是太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