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7(1 / 2)

加入书签

林一累得说不出话,挥挥手示意他快说。

“听说他上小学的时候,住得离学校特别远。”

“每天放学的前后,正好是唯一一趟回家方向的公交末班车经过的时间,不然就得走回去。”

“每次他要是在校门口那站没赶上车的话,就要追着公交车pi股后面,跑着去赶下一站。”

“有时候甚至要追很多站地才能上车,就这么练出来的。”

看老熊这体型就知道,从来没遭过那种罪,他用一种带着钦佩的语气在说这件事。

林一也很钦佩。

他似乎看到,那天夕阳下的奔跑,不是矫情的疼痛青春,而是一个少年一心向学的背影。

临中永远不缺少天才,也不缺少励志的故事。

……

今天下午有一节少见的历史课。

对于已经选择理科的高二学生,历史只需要通过会考就可以了。

所以理科班的历史课非常形式主义,或许可以说是繁忙的学习日程中的一点调剂。

十四班的历史老师姓李,是个刚刚研究生毕业没多久的年轻男老师,当然资深的也不会来教理科班。

李老师很好说话。

在他的课堂上只要不违反课堂纪律,不管是做作业、看其他科目的书,乃至看闲书、睡觉都可以。

前提是不打呼噜。

总之他一直把这种师生间的默契维持得很好,不过今天他有一番不寻常的开场白:

“同学们,平时我对你们听不听课并没有做要求,但是今天有点特殊,我想讲一些东西,希望你们都能听一下。”

“你们都是理科生,这些东西不会成为你们高考的知识点。”

“但是古校长说过,临中没有把高考当作教育的目的,所以我觉得我有义务告诉你们。”

所有同学从本来忙活的事情中暂时抽身出来,纷纷抬头,把注意力给到了李老师那边。

临中的学生,在尊师重道上是没问题的。

“今天上午你们参加了一个沿江跑活动,你们知道这个活动的由来吗?”

有不少人知道,其实很多理科生的文科功底并不差。

只是老师们都说理科未来的路更宽,放着好好的阳关道不走为什么要走独木桥呢?

不过这个场合没有人回应,他们静静听着李老师的自问自答。

“没错,是为了纪念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历史课本里有写到,1935年的今天,北平学生举行救国示威游行,掀起了抗日救国新高潮。”

“除此之外,我有几件事想要补充给你们。”

“从哪里说起呢……”

“第一件事情,你们今天跑步的时候看到前面不远处的之江大桥了吧?”

“之江大桥是国内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是由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主持建造的。”

“我们今天见到的这座桥并非是它最早落成时候的样子,因为之江大桥是在1937年通车的。”

“我们都知道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之江大桥刚刚通车,就因为抗战爆发要阻拦日军南下,而由茅以升先生亲手炸毁,直到抗战胜利之后的1948年才重新修复。”

“你们或许还记得,高一开学军训的时候,教官就来自于之江大桥的驻守官兵。”

“而这座桥之所以有官兵驻守,正是因为这段特别的历史。”

“第二件事情,你们知道这个日子,在历史上还发生过什么事情吗?”

“1941年,也是在这一天,当时还在陪都的国民政府终于向rb宣战。”

“很奇怪对不对?我当年念书的时候也很疑惑,为什么到这天才宣战。”

“因为在两天以前,十二月七号,发生了偷袭珍珠港事件;一天以前,十二月八号,美国向rb宣战。”

“于是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九号,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十年以后,在七七事变发生四年之后,在一二九运动整整六周年之际,当时所谓的合法政府才向侵略者正式宣战。”

“这个巧合,既是天大的讽刺,又或许是某种命运的安排。”

“第三件事情,当时我们临中的同学在哪里?”

“你们一定记得,临中的校友曾经活跃在抗战中最艰苦的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发出了不屈的宣言。”

“至于临中的前身之一,国立之江大学附属中学,随着之大西迁辗转过半个国家,正是在抗战烽火的颠沛流离当中诞生。”

“也是在那样的环境里,当年的老校长给我们留下了今天题写在校门口的那六个字校训。”

“当年的临中学生,和你们现在差不多年纪。”

“他们在简陋的教室里、在匆忙的逃亡路上,或许还伴随着身后的炮火声,立下了求学报国的志向。”

“同学们,我的三件事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