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1(1 / 2)

加入书签

林一非常诚恳地解答:“大黄峰打车在申城市场占有领先地位,在用户心中拥有良好的口碑。”

“我们认为这些是公司宝贵的无形资产,应该最大程度上予以保留,这也是对于大黄峰打车之前的发展历程和核心价值的尊重。”

这些都是屁话,其实林一和黎勇进都清楚,等到万里出行完全消化了大黄峰打车,改名只是时间问题。

媒体拿了车马费之后回去写通稿了,而这件事情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发酵。

据说有想搞事情的媒体专程联系上了嘟嘟和快嘟,询问他们对于万里出行收购大黄峰打车这一事件的看法,而那两家的回复如出一辙:

不予置评。

没能拿到猛料的媒体只好丢出了这样的标题:《万里出行以小博大鲸吞大黄峰,打车软件进入三国杀20时代!》

而林一这边,消息刚刚发布出去不久,没等他进行自己下一步的计划,就迎来了一位意料之外的访客。

“有一位投资人想要见你。”

“谁啊?”

“她自称是高盛集团的柳清。”

来了一个聪明人

高盛。

这家公司是公认的全球地收购了大黄峰打车,相信两位都已经意识到,在这个行业里面各自为战是没有前途的,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

她说到这里的时候停顿了一下观察对面两人的表情,师姐一言不发,林一则接了一句:“我不知道高盛什么时候也开始从事风投业务了?”

“严格来说,高盛并不打算直接参与风投,特别是不确定性很大的早期风投项目。”

柳清一本正经地给两人科普:“高盛也注意到近几年一级市场的繁荣,我们的优势是拥有庞大的资金体量和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跟一般的风投机构有根本的不同。”

“我们更倾向于寻找潜力巨大但是确定性更强的行业机会,在腾飞之前帮企业插上一对翅膀,在助力的过程中收取合理的报酬。”

投行的盈利方式跟风投还是很不一样的。

投个2000万,10年之后拿到100倍的收益,听起来很诱人,但很可能它的资金期限根本匹配不了那么长。

另外,如果你一年要花掉200亿的投资预算,那2000万的项目是不会被考虑的。

否则的话跟1000个项目,怎么管理?

这些跟林一和李莫言他们没什么关系,柳清只是简单提了提,还是重点讲打车行业的事情。

“我这么说吧两位,高盛集团和我本人自从打车软件在美国出现以来,一直关注着这个行业的发展。”

“这个市场需要大量的原始投入去培育,有专业的人士测算过,大概需要20亿美元的成本才有可能形成一个规模可观的,具有盈利能力的市场。”

“但是如此巨大的成本谁能承受呢?”

“高盛可以。”

“因为我们认为这个行业将来会有很大的潜力和前景,这些成本都是值得的、能够见到回报的。”

20亿美元,真是好大一个饼!

林一明知故问:“那柳总的意思,是希望能够投资我们万里出行吗?”

“是,也不是。”

柳清表示:“我刚才说高盛非常看好打车行业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行业格局还不明朗。”

“我也说了,高盛不是做风投的,我们无从判断哪家公司可能会胜出,也不想做这个判断。”

林一被这句话逗笑了,因为他想起了一个名梗:

谁赢他们帮谁。

听得出来,可能因为大家只是 申城保卫战

柳清走了。

她跟林一、师姐对谈了半天,当然主要是林一在陪她扯淡,直到离开的时候似乎也没谈什么正经事。

“这个人是来干什么的?”

李莫言觉得柳清来的莫名其妙,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地表明来意,好像真的只是朋友之间聊聊天。

她没有听出来,不代表见识短浅,只是师姐不像林一那样见识过对方的游戏方式。

“这事儿要从大黄峰打车说起。”

“师姐,你知道为什么程惟会突然想到跟快嘟打车联手放弃收购,孤立大黄峰打车让它自然退出的办法吗?”

这话如果单独问的话就显得突兀的,但联系上下文就很明显了。

“跟她有关系?”

“没错。”

林一肯定地说道,“就是眼前这个柳清出的主意。也就是说,我们之前认为竞购大黄峰的项目里只有我们、嘟嘟和快嘟三方,实际上还有她的存在。”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代表她是什么幕后黑手,我猜她此前并不知道万里出行的存在,或者说没有放在眼里。”

“我们收购了大黄峰,对她来说是个意外的结果,说明她对行业的观察有了很大的纰漏,所以今天特意来见我们。”

林一本来以为,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