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赵祯之恸篇(2 / 3)

加入书签

神经,竟留着他在眼皮底下?但顾不得了,派舅舅李用和先去打前站,随后自己就启程。同时派兵包围刘娥前夫兼哥哥刘美的住宅,只要发现生母李氏尸体有被伤害的迹象,立即抄家拿问!

棺椁终于打开。只见李娘娘面色如生,平静地躺在水银之中。穿着皇太后的服色,没半点受苦伤残的痕迹“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八皇叔的话回响耳边。前半句没错,但后半句却无从谈起。

宋‘仁’宗的底蕴在这里显现。在自己手握生杀大权时也绝不用别人的鲜血来证明自己孝心。当天,赵祯平静地放下了棺椁,微微叹息“人言岂可尽信”随即命包围刘宅的军队撤走。从此只有哀伤,没有愤怒。

这是无奈的。世上没人能逃脱时代的限制。赵祯也是这样。他的悲愤只在于生母“死于非命”一旦证明了不是,满天的乌云就都散开了。因刘娥并没做错什么。

抢了李氏的儿子又如何?李氏当年不过就是刘娥的侍女。她的一切,从身体到灵魂,都是属于刘娥的。何况刘娥这么多年都没加害她,就连她弟弟李用和,都被刘娥细心的找到,一步一步,从低到高做到了三班奉职。己很仁至义尽了。

所以夺子之恨,还有赵祯被剥夺的天伦母爱,都只属于遗憾。谈不到仇恨。就算赵祯有万般苦恼,他都没权力公开报复。

说到底,他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就是以儒家伦理为依据的,让他怎么能抛开这些伦理?可不能恨,并不等于不去恨。赵祯还是做了一些事,给生母出气,让自己心安。

4月7日,追尊李氏为皇太后。9日将李太后迁葬永定陵父皇赵恒的身旁。

赵祯选了晏殊来为大宋的双太后来写神道碑铭。相当于官方的丧事报告及该太后的生平总结…当年的晏神童开始挠头。两位太后啊,真的要并列?可主次之间谁高谁低?无论从哪方面讲,刘娥定在前面。

于是晏殊写道“五岳峥嵘,昆山出玉。四溟浩渺。丽水生金”这都没错吧?完全是赞扬。前2句是说以中原大地五岳之强,才生出了两块“玉”即两位太后。后2句是说水真是好水。以五行而论,才生得出世间的真“金”就是皇上您哪!用词端丽,比喻巧妙。士大夫一致称赞。赵祯也不好说什么。因截止到这,两位太后还在平衡状态下。紧接着赵祯就突然间火大了。只见碑铭上写道“李氏生一女,早卒。无子”他妈的!无子?那本皇帝是谁啊?赵祯怒不可遏。到了现在,天下人还是要把我当成瞎子、废物吗?还要让我承认是刘娥的儿子?把我生母置于无子之地!

但他叫赵祯,不叫赵曙、更不叫朱厚熜。于是怒火只是怒火,没变成钢刀…只不过这件事还是在他心底再次投下了片阴影…多年后,晏殊因此倒台…

经n番较量,赵祯和群臣终于互相妥协,达成如下条款:1无论刘太后还是李太后,都暂时没法去和老爸赵恒相会了。唯一能在太庙里陪伴老爸的是老爸的第一位皇后郭太后;2太庙外另建一处大殿“奉慈庙”刘氏、李氏在里面不分彼此,当年的主奴关系被抹平。一个是庄献明肃刘太后(旧制:后谥2字。后谥4字自刘娥始)一个是庄懿李太后。

以上就是赵祯能为生母所作的最大限度身后安慰了。

历史岔口出现,宋朝的整风清算运动即将开始。在这一关键时刻,宋朝举国上下也许只有2个人能保持清醒。奇妙的是他们保持清醒的理由截然相反。一个就是范仲淹。18日,他与宋绶2人被调回京师。刚回来就和整个朝廷唱了个大反调。上书赵祯:陛下,您别再过多纠缠以前的小事了。太后保护了您10多年,现在要多想想她的好处,其它都忘了吧。

赵祯感愧交集。这话出自从前反抗刘娥最激烈的范仲淹之口,比什么样的规劝都有力度。他马上就清醒了。5月9日下诏不许再议论皇太后垂帘听政时的任何得失对错。

第二个人从始至终都保持着沉默。可事实上他本应是动作最大、无所不在的那个人。因他是帝国首相吕夷简。

当别人用谄媚迎奉手段去追求地位、当范仲淹用学识和良知主持公道时,吕夷简早己直奔主题。不但提出正朝纲、塞邪径、禁贿赂、辨奸佞、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8项亲政纲领外,还己和皇帝私下交流了很久,为的是定下新一届的政府名单。

一大原则:凡与刘太后关系密切的,不要。凡与刘太后作对的,升官。根据这指导方针,名单很快就定出来了。原政府中只留下了三人:2位参知政事张士逊、薛奎。第3人自然就是吕夷简自己。

话说为何要留下这两人?一个过刚,薛出油不是好惹的。另一个太柔,张士逊当年就是曹利用的跟班,忠心程度都有了“和鼓”的外号,这样的人永远别想自立门户。于是他吕夷简才能继续在新一届班子里独步江湖。想来想去,算无遗策?很好!就此实施!

4月24日这一天,吕大宰相引领大宋文武百官上早朝,他静静听着一个个人事任免。以前9人班子中的6位,正在按他的布局被一一踢出京城:

参知政事晏殊出知江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