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七零随军日常 第51(1 / 3)

加入书签

蓝巍站起来,说出雷锋专属台词:“大嫂,我帮你拿吧。”

王秀兰连连压手让他坐下:“不用不用,你们赶老远滴路回家,哪能休息都不让你们休息一下就让你们干这干那滴。”

杨思情抬手把这个一天不做好事就骨头痒痒的活雷锋给按坐回去。

母子俩走进走出地搬东西。

杨有钱被腊肉、腊肠浓郁的鲜咸味道馋得直咽口水,抱着使劲嗅。

趁王秀兰不注意,咬下一小块腊肉含在嘴里感受腊肉的咸味,舍不得咬烂。

他们一年到头连块猪皮都吃不上,过年吃的都是黑面馍,小姑要能早一个月回来,他们就能过个饱年。

黑面馍就是高粱面馍,这玩意儿口感差、没啥营养、人吃下去还容易消化不良,只有实在没法子了才会吃这玩意儿填饱肚子。

杨思情要是没来,这一家四口连黑面馍都快吃不上了,日子过得相当煎熬。

家里做不出像样的伙食,但是“灶王爷”不能不让人家吃好。

王秀兰忍着心疼,拿小碗舀一碗白面,端着白面走到院门前,对院门外围观他们家的村民们说:“额们家思情回来咧,家里没有多余滴东西做饭,你们家里有啥就拿啥过来,额拿额们家思情买滴白面跟你们换。”

村民们抬高眼去瞅那碗里雪白雪白的面粉,陆续有人跑回家拿东西。

白面在农村是个稀罕东西,一是白面贵,一斤白面差不多等于三斤玉米面;二是白面的粮票很难得到。

农民买口粮,首先考虑的是吃饱,然后才是吃好。

哪怕有闲钱想吃白面,没有粮票,那也白搭,当然也可以去黑市花高价买白面。

村民拿着东西返场。

这家拿几个鸡蛋,倒一些白面给人家;那家拿几个地瓜、几把蔬菜,倒一些白面给人家……王秀兰很快就靠一小碗白面,以物易物到一堆杂七杂八的农副产品,做顿像样的伙食不成问题。

她拿着东西离开小院去灶屋后,蓝巍让杨有米跨坐在自己肩膀上,大手把着她的小手,驮着她到小院中走来走去。

杨有米吃了东西,饥饿感一扫而空,骑大马也知道笑了。

杨思情也走到小院中,臀胯靠着院中磨粮食的石碾,看着他们这对快活的老少,忍俊不禁地说:“别人都是馋吃的,到你这里变成馋孩子,抱上就不知道撒手。”

望向院门外那一个个盯着他们看的村民,她被盯得不自在,移开眼,努力无视他们。

蓝巍逗着杨有米,抽空跟她说:“人活到一定岁数,就会特别想要某样东西。我都三十一了,特别想要有个甜甜、软软的声音喊我爸爸,我想要的东西只有你能给。”

杨思情气恼、害臊又不好当着村民们的面收拾他,只能瞪他:“你在这里期间给我少说话!”

蓝巍满不在乎地笑,说起其他:“我看嫂子对你的态度还可以,没有你原先说的那么耸人听闻,我早就说过你那是在自己吓自己。”

“嘁,我们回来手上有提着东西是关键。至于杨思国,死都死了,她还能为一个死人,跟能填饱肚子的粮食过不去?她才没那么傻。”

蓝巍点头同意她的话。

“我去灶屋找她拉拉家长,看能不能把户口本要过来,顺利的话我们明天就能去乡派出所迁移户口,后天就能走。”

蓝巍老道地叮咛:“你别操之过急,让她看出你恨不得赶紧走,这样反而不好。”

“我会见机行事的。你就抓紧时间享受天伦之乐吧,我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我去也。”

杨思情挥一挥衣袖,留给他一个“杀鸡用牛刀”的自信背影。

蓝巍觉得她这么轻敌,这一趟可能会铩羽而归。

王秀兰母子在灶屋中忙活。

杨有官坐在板凳上拿根火钳伸进火塘里撩了撩未烧尽的木柴,从边上抓把稻草对半折,点燃,塞到火塘里,然后一边拉风箱一边往火塘里添加细木柴,火塘中的火慢慢就烧旺起来。

他生火的流程相当老练。

王秀兰在灶台上和玉米面。

白面她舍不得用,她要留着白面,等哪天拿去黑市换更多的玉米面。

她在心里粗粗算过,二十斤白面估计能换五、六十斤玉米面,加上原来的三十斤玉米面,四口人至少能有大半年不饿肚子。

王秀兰手头揉着玉米面,问大儿子:“官儿,你姑回来咧,额们家终于有钱给你拜师学艺,你说你想学门啥手艺?”

她虽不识字,过日子可是相当会算计。

全家人都给生产队种地挣工分,日子永远富不起来,他们杨家几辈人都是种地的,到头来连个屁都没给她留下。

她的两个男娃儿,至少要有一个去学门手艺。

有门好手艺傍身,就不用看老天爷脸色,不下雨就没有粮食吃。

看看思情丫头,去城里待几年,自己模样变漂亮不说,找的男人模样也漂亮,最重要的是荷包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