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节(2 / 3)

加入书签

所以,京师是怎么丢的?他想不通,真的想不通。

更想不通的是,南迁后为何定都临安(杭州)而不是金陵(南京)。

就东南地形来说,金陵位置最好,进可攻退可守,怎么看都比临安好,临安位置太偏东南,并不利于北伐,退也只能往海上退。

难不成大宋已经弱到只能往海上退了吗?

一想到有这个可能,赵匡胤脸色黑得可怕。

赵光义眼见不对,试探地叫了一声,“大哥?”

赵匡胤咬牙切齿,一字一句道:“不要让我知道丢了京师的后代是谁,不然我定要让他不悔来这世间一趟。”

……

汉朝

刘彻对挂式大地图爱不释手,亲自将它挂在了宣室殿的墙上,代替了原来的舆图。

心道这舆图绘制得真好,脉络清晰,色彩分明,原来的舆图和它一比简直不堪入目。可惜了,他没抢到地图集,不然就能一眼分辨出这地图上那些是大汉现有的疆域,哪些暂时还不属于大汉。

伤心,难过。

不行,下次天幕再卖书得多让一些大臣抢才行。要是人人都能买就好了,那他就能让大汉的百姓都去抢购,总能抢到一两份。

天幕里的个人贡献度到底是怎么算的呢?为何有人高,有人低,有人甚至没有呢?

莫非和身份有关?那他的贡献度应该是最高的吧?

刘彻正思忖着,突然被汲黯一声大叫吓了一跳,他眉头皱起,不悦道:“何事?”

这个汲黯平日里不是最讲究规矩吗?平时坐姿仪态不雅都要被他说,怎么这会不讲规矩了?

汲黯喜形于色,“陛下,臣在书中发现了一年三熟的水稻。”

刘彻拍案而起,“什么!快呈上来给朕看。”

因为刘彻的犹豫,朝臣们并没有抢小说,只买了两套,后面想买已经没了。为了尽快找出书中的内容,他们把书拆了,一起研究。

汲黯小心地将案桌上的几页书籍交到刘彻手中,“书上说百越之地的交趾,水稻能一年三熟,其他地方也可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的水稻太诱人了,哪怕汲黯信奉黄老之学也忍不住想若是南越能归附大汉,成为大汉的郡县,产出的粮食能养活天下多少百姓。

刘彻怦然心动,他想打匈奴,从继位起就想。奈何朝中主和派居多,来来去去就是打仗会使百姓流离失所,耕田无人耕种,不利于国家安定那套,总结起来就是没钱,别打。

若是能把百越之地收回来,那打仗的军资不就有了一部分了吗?

刘彻摩挲着手里的几页纸所有所思,没想到这书中竟还有这样的惊喜,若是再学会里面的灌钢法和炼焦法,他的灭匈奴大业指日可待啊。

天幕果然是来助他的!

汲黯忍不住道,“陛下,仅这本书中就有这么多有用的信息,若是能将天幕所展示的书都买下,那大汉定能长盛不衰,国祚绵长。”

“还用你说,”刘彻瞥了他一眼,“来人,召长安县令觐见。”

——

大秦,因为小说讲述的是秦国的故事,买小说的人挺多的,连王贲都买了一套。

为了方便交流,朝臣们没有各回各家,凑在宫室内一起研究小说里的内容。

在卷生卷死的秦国能坐上九卿位置的人能力都不会差,虽然一开始看得磕磕绊绊,要时常停下来猜想是什么字,但好在人多,一交流大致就有了定论。

没两天,大秦的朝臣们已经能顺利看下去了,甚至还将没见过的字抄在竹简上,用小篆备注。

扶苏和一众公子公主也在其中,自从知道秦二世而亡后,皇室成员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他们急于寻找挽救大秦之法。

这两本来自天幕或者说来自后世的书就是他们可以抓住的希望。

然而这书有毒,让人越看越上瘾不说,还忘了自己原本的目的。就想看结局,看完结局后又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还想再看一百章,该记住的重点一点没记住。

两日后

顶着黑眼圈的阴嫚公主意犹未尽道:“这书真好看,就是太短了。”

公子高点点头,“虽然书中言语直白单调,但不失为一本好书。不愧是来自后世的书,不堆砌辞藻,不重韵脚,只用简单的言语就能写出这么好看的书。”

扶苏大概是唯一能记住看书目的的人,他根本无法带入,一看到书里的‘扶苏’就尴尬,尤其是‘扶苏’和王蓁单独一起时,他恨不得跳过,又怕跳过漏了什么内容,只能硬着头皮看下去。

看完上下册,扶苏整个人都不好了。

扶苏长舒一口气,拿着自己抄录的竹简去找秦始皇。

“父皇,这是儿臣和诸位大臣一同整理的重点。”

同样顶着黑眼圈的秦始皇,“不必了,李斯前两日已经把译文交上来了。”

扶苏:“!!”丞相竟恐怖如斯!身在狱中,竟还不忘为阿父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