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8节(2 / 3)

加入书签

江山的昏君行为。

其实朝臣们冤枉李治了,他哪里是不爱江山,他分明是太爱江山了,才想让老婆摄政。让儿子摄政,他就真成了太上皇,要是病情好转,权力还能不能回到手中就不好说了;但是若是老婆摄政,他病情好转后,权力肯定能回来。

从cp粉的眼光来看——相对于儿子,他更信任老婆。

cp头子锦瑟看着李治因为大臣们的阻拦就此作罢,难过的伸出尔康手,别啊!你再坚持一下!

这些大臣们就是闲的发慌,给他们找点事情干,他们就不会哔哔这,哔哔那了。礼法什么的,在温饱面前,不值一提。】

六十七章 这也能嗑

被说成闲得发慌的大臣们:“……”他们不是, 他们没有,他们只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

儒家讲究秩序正统,不讲规矩秩序,天下必生乱。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各司其职、各尽其本, 不可僭越、不可乱位。

后宫本就不应该干政,牝鸡司晨要不得。

他们遵循圣人之言, 有何错之?

想到天幕出现后带来的变化, 众人无奈一叹。

儒家乃治国之本, 后世难道将之摒弃了不成?

那后世用的又是哪家学说?

武周时期

上官婉儿目露担忧之色, “陛下。”

武则天抬手制止了她的话, “无事,朕也想听一听后世对朕的评价。”

华夏之凰听起来还挺振奋人心的。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听到后面,武则天忍不住笑了出来,“说得确实不错, 我与他可不就是如此吗?”

一晃他竟走了这么多年, 若是他知晓今日这一切,会如何做呢?武则天眼底的笑意更深了。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心情复杂, 仰天长叹了一声, 他能理解雉奴,皇位面前无父子,防着儿子可以理解, 但是扶持女人……

唉,怕是雉奴也没想到这个女人真能篡了李唐的江山吧?

汉武帝时期

刘彻对天幕说的真爱嗤之以鼻,与其说爱, 不如说互相利用来得实在些。

真搞不明白后世为何执着于这些情情爱爱。

帝王何来真心?

再说了,为什么要为一个女人放弃三宫六院?多不值得!

【锦瑟特别不理解,人家夫妻间的事,这些大臣为什么老是想不开去插一手呢?不知道情侣吵架最忌讳劝分吗?

劝不好两头得罪。

就跟上官仪撺掇李治废后一样,结果废后不成,把自己的命赔进去了。

明明有上官仪的前车之鉴,这些大臣还是乐此不疲的表达自己对武后的不满,可能是嫌自己活得太长吧。

麟德元年(664年),宦官王伏胜向李治揭发武后和道士郭行真搞厌胜之术。厌胜在古代是一种很严重的罪名,历史上有不少皇后被废掉的罪名之一就是在后宫搞厌胜之术。

比如李治的王皇后,就曾经因为和母亲柳氏一起搞厌胜之术,被李治严厉制裁,从此禁制柳氏出入宫廷;唐玄宗的皇后王氏也是因为搞厌胜之术被废为庶人。

不管这两位皇后是不是真的搞了厌胜之术,反正她们都因为厌胜之术受到了处罚,可见古代皇帝对厌胜之术深恶痛绝,零容忍。

李治听到宦官王伏胜的小报告,大怒,找来上官仪。

上官仪就撺掇李治废后,说:“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1]。”

李治同意了,让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

李治身边的宫人见状,连忙去找武后打小报告。

武后赶来找李治评理,李治瞬间反水,非但不废后了,还百般安慰武后,顺便还把上官仪卖了。

《新唐书》中说帝乃悔,又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后由是深恶仪。

《资治通鉴》里说,诏草犹在上所,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犹恐后怨怒,因绐之曰:“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无论是《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异口同声表示,李治害怕老婆心里埋怨他,于是出卖了上官仪。

那么问题来了,李治为什么那么怕老婆?这时候的武则天有什么可害怕的?

要知道这个时候武则天已经四十了,早已不年轻;虽然已经参与朝政,但是前朝的文臣武将没有一个是她的心腹,相反还都是不满她参与朝政,看她不顺眼的官员。

娘家的几个哥哥被她自己搞死了,侄子还在流放呢,外戚助力等于零。

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是上官仪的学生,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不满母亲干预朝政已久,其他三个儿子,两个没实权,一个才两岁,根本就指望不上。

综上,麟德元年的武则天最大的依靠,或者说权力的来源都是来自她的丈夫李治。

这样的武后有什么可怕的?李治一个实权皇帝为什么会怕她?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