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4节(2 / 2)

加入书签

仍对朝廷抱有希望, 渴望南宋朝廷收复失地、报仇雪恨。

《美芹十论》和《九议》也都还未著成。

辛弃疾听完整首歌, 脸色变得十分惨白, 他是留了多少遗憾后世才会为他写下这首曲子,从头到尾都在述说对霍去病的羡慕,胸有宏图却报国无门,连上阵杀敌都是梦难及。

……

临安皇宫

即位之初的赵昚锐意进取,登基后第二个月就为岳飞案平反,并对秦桧构陷的其他冤案作出了进一步处理。

赵昚无疑是想北伐,恢复旧土的。从绍兴三十年, 他刚被立为皇子,受封建王,成为准太子的时候就想了。

后来天幕出现, 一而再再而三的言语抨击大宋, 赵昚更是羞愧难当以及愤怒。

天幕第一次提起大宋国耻——靖康耻的时候, 赵昚就想北伐了,可主和派不愿意,赵构也不愿意,反而批评他冲动、意气用事。

从那之后, 赵昚便不再提及北伐之事, 而是暗中谋划,

他是太祖一脉,太祖的七世孙。

其实如果没有天幕, 到了这个时候,太宗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已经不重要了,无论太宗有没有谋害太祖,大宋的江山都落到了太宗手里,并世代相传。

传至赵构,已经是大宋第十个皇帝了,大宋的江山早已不再属于太祖一脉。

也就是赵构无子,他才有机会问鼎大位。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天幕出现,天下人都知道太宗的皇位来得不正,而且太宗一脉不行,被后世盖棺定论的无能皇帝,凭什么还坐在那个位置上呢?

太祖一脉才是名正言顺,凭借着太祖七世孙的身份,以及赵昚表现出来的主战意愿,朝中的主战派纷纷倒向赵昚。

绍兴三十一年,赵构被迫禅位赵昚。

赵昚比原先的历史上早一年登基,成为南宋的第二个皇帝。

上位后,赵昚为岳飞平反,启用主战派代表张俊,积蓄力量企图北伐夺为失地。

辛弃疾南归的时候,赵昚还挺欣赏的,但朝中不少大臣都不喜辛弃疾“归正人”的身份,故而赵昚并没有留下辛弃疾,而是任命他为江阴签判。

没想到后世竟如此推崇辛弃疾,竟将其与大汉名将霍去病相提并论。

倒显得他大材小用了。

赵昚:“来人,传朕旨意,将辛弃疾调回京。”

岳飞已经无法挽回,希望这个辛弃疾能成为第二个岳飞。

唐太宗时期

大唐的武将们不约而同地看向李世民,三千对两万,落单的居然是两万。

不愧是他们的陛下。

比起当年虎牢关三千五对窦建德的十万兵马,两万似乎确实能称得上落单。

比起武将们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文官们脸色就复杂得多了。

杜如晦苦口婆心劝道:“陛下,君子不立危墙,如今您是一国之君,应当以社稷为重,这么冒险的事可不能再发生了。”

三千对两万,落单的难道不应该是三千那个吗?

谁教你两万算落单的?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纷纷附和。

李世民眼神闪烁,虚咳了一声转移话题,“朕知道了,现在不是在说名将再就业吗?说这个做什么?快听听都有谁。”

心里却道:战场玩得就是心跳,要是势均力敌,规规矩矩的那激情能减半。

长孙无忌见状,就知道李世民没有听进去,估计又是口头上应得好好的,下次还敢那一套。暗暗翻了个白眼,当了皇帝还想往战场上跑,美得你。

李靖:“大宋前有狄青,后有岳飞,现在又来个辛弃疾,看起来也不差啊,而且宋朝的火器已经能大规模作用在战场上了,这不比异族的铁骑强?”

李世勣:“天幕刚才说的大宋军制你忘了?那种兵,你能打赢?”

李靖被噎了一下,“不能。”

尉迟敬德:“辛弃疾,霍去病,这俩名字还挺像。”心里忍不住嘀咕,莫非后世就偏爱这种格式的名字?要不给宝琳也改个差不多的?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但如果可以,他应该更想被称为南宋名将。可惜因为南宋皇帝偏安一隅,朝中主和派当道,主战的辛弃疾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寄情诗词。

如果辛弃疾能成为名将,咱们当年的语文书也能薄上几页。相传辛弃疾一生共作一千余首诗词,但流传于世的仅剩八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他,“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也是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