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6(3 / 3)

加入书签

来学的人不多就是。”像早几年的他,当时也没觉得自己有学认字算账的必要,还是两家合做生意了要签契约,陈大山才意识到光只会打猎种地已经不成了,这一趟出去跑商后这样的领悟越发的深,如果没有带着沈金和二山,只他和卢二郎、周三郎的话,只怕是契约都签不囫囵。他还算是学得早的,似卢二郎,那是直到这一趟跑商才认识到这个问题,今儿出门他空车上就挂了一个布袋,是阿戌启蒙时用的那一卷千字文。便是赵老太太几人,不也是看到了识字会算账的在桑萝这里可能搏到的前程,这才敢把能当劳力用的孙儿们也拎出来吗?大多数人都事是到近前才有那个认知。桑萝点头:“是这样,不过都问一问,有多少算多少,权当是给咱们做工的福利了,且往后咱们真要用人的话也便宜。”事实上桑萝现在只两家铺子、一间作坊、一个商队,对于人才的需求就有些紧张了,比如大兴庄特产铺的馨娘,她识的字就不算多,铺中产品均有价格牌,但刚开业时其中的字她认得的不足一半,初时物价全靠强记。铺子里商品品类不算多自然可以,多的话哪这么容易?因为这个,在最初几个月里沈宁每日在盘账对账上要花的心思明显就要更多一些。赵老太太那一段话提醒了桑萝,赵家想让孩子往后给她工作,反之来说,她往后生意若是越做越大,提前培养人手也很必要,就算生意没扩张起来,这也能加强眼前这一批人手对作坊的忠诚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